Sunday, January 27, 2019

书评:印度和中国的水冲突

斯科特·摩尔是一名政治学家,他专注于水政治和政策,尤其是中国和南亚地区的水政治政策。他在目前宾夕法尼亚大学宾州水中心担任高级研究员,以及该校当代中国研究中心副教授。

在他的新书《次国家层面水文政治:共享流域的冲突、合作与机制建立》中,摩尔探讨了国家内部水资源冲突的成因。他发现,与普遍的看法不同的是,国家内部水资源冲突并不是由于水资源稀缺或短缺所致,而是因为制度失灵。他认为,即便在气候变化的时代,水资源冲突也并非不可避免,前提是我们需要将投入落实到真正正确的方向上,强化我们的制度。

贝丝·沃克(以下简称“沃”):您的书中提到,地方层面的水权冲突远比国家之间的更具普遍性和破坏性。为什么会这样?您能给出几个在印度和中国发生的此类严重地区冲突的例子吗?
斯科特·摩尔(以下简称“摩”):大多数涉及到水的问题都非常具有地方特色——比如大坝建设、污染、上游水流改道等问题的影响——所以自然而然,地方层面围绕水资源问题发生龃龉的程度也会更强烈些。

还有就是,大家很容易忽视的一件事情就是,有很多因素可以防止国家层面发生对抗。多数情况下,贸易、外界的干预、以及外交压力等因素都让冲突变成一种人们尽量规避的解决问题的方式。

但是,对于次国家层面的行为主体来说,障碍就少了很多,尤其是在国家较弱或者权力较分散的情况下。就印度而言, 2016年,围绕德里的主要水源——穆纳克运河的冲突就是近期发生的一个鲜活的例子。为了抗议法庭作出的一项拒绝将他们列为受保护阶级的决议,贾特族人控制了穆纳克运河。这一事件就突出了水资源可能成为恶化不同种族、不同宗教、不同语言及其他形式的社会团体之间更深层次紧张局势的引爆点。

2001年,发生在嘉兴的“沉船筑坝事件”也是次国家层面水资源冲突的一个很好的例子。当时浙江省嘉兴市的市民将废旧船只沉入河道,防止污水从相邻的江苏省流入。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